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Diary】投資與投資工具

多數非財金科班的人,像我,一談到投資直覺就是想到買股票,有被推銷經驗的人可能還會想到基金。 事實上投資工具遠比我們所知的多出許多,而且從很多個人理財的書中可以得知,我們被推銷的投資工具多是長期效益不佳的應滯銷品。

投資
在我的看法,只要你將儲蓄投入任何預期可以讓它自身增值的環境或購買任何預期會增值的標地物,這樣的動作就可以算是投資。 從買定存單、抱股票到訂一台夾娃娃機後在超商門口租個位置在我的看法中都是投資! 投資不該侷限在主流的投資工具,投資者的思維可以更有創意!

為什麼該投資
投資在理財上同時具備了攻擊與防守的概念,富蘭克林說「時間就是金錢」,長期來看只要是固定增值的投資就能達到複利的效果,你得儲蓄創造的被動收入隨著時間累加能更快的替你達到財務自由。 即使你不企圖富有,在資本主義慢性通膨的社會中你至少還是必須靠低風險的投資替的的資產保值。

投資者、投機家、賭客
每個人對投機有不同程度上的認定,在我的看法,如果你企圖在投資中獲得比你是業主時願意提供的更多的話(例如,如果你是業主的話,你願意提供出資的股東10%的股利,但當你是股票購買者時你卻期待至少獲得20%的股利),我認為你就具備了某種程度的投機的性格。 而如果你的投資過程與結果會影響正職工作、日常生活或心理狀態的話,便有投機過度淪為賭客之虞。

風險
古語有云「富貴險中求」各種投資皆有其固有的風險只是程度不同,一般而言風險越高隱含的獲利也越高,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依照個人的性格、財商與資產規模有所不同,市面上的個人理財書多半是推薦以安睡點作為區隔,而年輕人可以嘗試負擔較高的風險。

主流投資工具
前面提到不管是娃娃機、雞排攤、創投資助或參加標會都可以是你的投資標地,投資人的思維可以更有創意;不過,同時我也相信,多數投資者並沒有那種時間或意願去發想與執行這些創意。 多數時候我們的投資是藉由主流投資工具執行的,它們一般有操作較簡單(規則固定)、快速,參與人數較多所以容易變現,有較多財務槓桿可供使用等特性

財務槓桿
槓桿是人類發明,用較小的力量即可搬動較大物體的工具:相同的,財務槓桿即是使用較少的本金即可進行較大額投資的投資方式(例如,以融資方式購入股票)。一般最常見的財務槓桿世借用他人的錢(即借貸)和借用他人的時間(即聘僱)。 與投資相同,各種財務槓桿都有其風險,而力矩越大風險越高,投資者應以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衡量是否使用槓桿並承擔其帶來的額外風險。

股票
接下來的內容會以介紹市面上主要的投資工具為主,首先當然是股票。 股票象徵著公司的部分所有權,擁有股票即代表你是公司的部分擁有者,公司賺錢你就有盈餘可分,如果擁有夠多的股份,你甚至可以主導該公司的經營。 相對的,由於你是公司的部分擁有者,當公司虧損的你投資也會縮水,如果公司破產,你就處在獲得清償的最末順位。 在台灣是每1000股一張股票,也就是說你看到的股價乘以1000即是股票價格。

股票的收益
股票的收益有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與價差三種。

現金股利
是指年末時若公司有盈餘且政策同意發放時會將部份盈餘依比例以現金的形式發放。

股票股利 與 零股
有些公司可能不發放現金,而是給予股票持有者更多的股票或股份,這種發放形式即稱股票股利。 發放的股份可能不到1000股(不滿一張股票),而這種不到1000股的股份我們即稱零股,這些零碎股份會在普通股交易結束後才進行交易。

價差
即是低買高賣,在股價被低估時買進,上漲時受出獲得的直接利得。

散戶
股票市場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像我們這樣的一般購買者,一般稱散戶。

投信
也就是基金公司匯聚的一般大眾資金。

外資
即外國的投資機構投入的資金。

自營商
一般是指券商的自營部門,這個部門會將券商自身的營利與部份資金投資到股市。

證券公司(券商)
主要業務是透過公司經紀部門幫我們下單買賣股票,賺取成交手續費的仲介機構,俗稱「號子」。

上市股票
指公司股票透過申請在證交所的集中市場中出售,一般我們買的都是這種股票。

上櫃股票
指在證券櫃台買賣中心提供的店頭市場買賣的股票,由於申請資格比上市低,所以多數新興企業與中小型公司股票會選擇在此掛牌交易。

興櫃股票
指還未通過上市上櫃的企業但以公開發行的股票,可以在此買賣。 由於認證門檻最低,風險也較高。

全額交割股票
當上市或上櫃公司有重大營運困難或違反規定狀況就會被歸類於此,全額交割是現股現款現場交割,簡單的說就是現場一手交貨一手交錢之意,在這種情況下的股票是不得融資融券的。

交割
就是付錢取得股票,銀貨兩訖的意思。

融資
就是借錢買股票的意思,可以僅出較少的本金剩下的由證券公司代墊,當預測上漲成功時可以以較小的本錢賺取較大的利差後歸還借款,但預測失敗借款還是要還的! 融資的保證金是需要讓融資維持率保持在120%以上的,如果低過這個維持率而在時間未補保證金,那券商就會賣掉你融資買進的股票來回補積欠的借款,這個情況即是所謂「融資斷頭」

融券(作空、放空)
融券是一種在預期股票會下跌的前提下借股票來賣的特殊手法,例如某股現值是20元你預期它會下跌到10元,所以你以融券賣出一張(借了一張來賣)收入20000元,之後股票真的跌到10元時你以10元*1000=10000元一張的價格買回還給券商,中間你就賺了10000元的價差。 相對的如果股票不跌反升漲到25元,那你要還的時候就必須花25000元買入,反而虧5000元。 融券除了強制回補日的時間限制外,沒有因為股票漲跌需要補保證金的狀況,但是仍有可能受到主力(各式法人、外資)拉抬售價造成「軋空(刻意不停推漲股價強迫你認賠出場)」的情況。

多、空
在股票中多為上漲、看漲,空為下跌之意、看跌之意。

債券
是指一般由政府、企業或金融機構發行一年期以上的表示債權的有價證券之意。 由於債券代表的是債權所以清償順位在股票之前,風險比股票小許多,沒有手續費,稅負也較小。但是相對的收益也較股票少許多,且小額債券也要10萬,對資本較小的投資人來說可能比較不理想。

債券的收益
除了票面寫訂的利息收入之外,債券還有因市場利率改變,新發行的債券利息變低造成的債卷價格上漲的價差收益。

附買回債券
有部分的債券發行條件中會註名在特定時間可以約定價格買回債券,也就是說如果利率降低的話發行方可能執行買回權你就賺不到利差,不過這種債券一般利率高而且如果是政府發行的話還可以節稅所以還是很多人願意購買。

可轉換公司債
債券持有人可再一定期間內依特定比例轉換成普通股股票。

基金(共同基金)
一般我們在講投資的基金時,是指共同基金,它是一種集合許多投資人的小額資本交給所謂的專家去投資的投資工具,投資的標地物五花八門,不過大多還是以股票為主。最初基金發明的時候有一個很棒的比喻來表達它的出發點「多數人買不起車或沒有恰當的駕駛經驗、技術,但又迫切需要交通工具,所以我們發明了公車,你只要付一點點的運輸費就可以享有交通工具的利益與專業司機的駕駛安全」。

但在應用上基金有許多問題,首先經理人自身的資本是不能投入其基金購買的內容標地物的,因為有可能造成金融舞弊,例如某基金的購買標地物是A股,基金經理人若是自身先購買A股後再用基金資本拉抬股價然後賣出,就形成了明顯的舞弊。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如果司機不在公車上,而是在辦公大樓裡透過數據、圖表與遙控器遙控公車,你還願意坐嗎? 如果經理人自己的錢不在基金裡,我認為我們很難期待他會嚴肅的看待基金的損益。

第二個我認為基金經理人很難嚴肅看待基金損益的原因,相信你們一定在電視上聽過,現在所有的基金廣告都會放,但快速唸過這句話「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詳情請閱公開說明書」。 沒錯,投資一定有風險,但基金不管賺賠,手續費、管理費,這些該付給經理人的費用還是要付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出了車禍,非但不能求償,車資還是要照出,這種無論虧損與否經理人都照領乾薪的模式,再加上遠比股票高的手續費,還有沒賺錢也能收無責任的管理費讓我不能信任基金的獲利能力

第三是經理人的專業能力,有涉獵個人理財書讀者都會知道,歷史上沒有幾個基金經理人是能長期打敗市場的,多數打敗市場的基金都只能維持一兩年的時間,並在數年後消失或重整。 多數的基金虧損並非因為非預期因素,而是經理人的誤判或太頻繁的交易造成手續費吃掉收益

第四是經理人的道德,有部分的經理人和主力掛勾的情況是許多投資人都知道的老問題,主力要倒貨經理人就受命用基金去吃貨再收點回扣,反正玩的不是自己的錢。

指數型基金(ETF)
在基金中許多投資專家包括基墨爾與巴菲特建議一般投資者投資的標的物,也是我唯一認同的基金類型,關於它的詳細介紹請見我的另一篇網誌

外匯
就是購買其他國家的貨幣或相關衍生商品,當匯兌改變時可以賺取價差。例如美國金融風暴後美金貶值,你趁機以新台幣買入美金,之後據說北韓打沉天安艦,國際情勢緊張,亞洲國家都想買美金,美金又升值了,你再趁機把美金換回新台幣,就賺到了中間的價差。 一般說的外匯主要是指在外匯銀行辦理的外匯存款,除此之外還有外匯保證金交易與外匯的期貨交易。

外匯保證金交易
你在外匯銀行存入一筆保證金後,銀行將允許你去買賣其值數倍的外匯以賺取匯差或利差,這種工具也是當保證金家減損益後不足一定%數就會斷頭,但是由於貨幣市場極大,幾乎沒有個人或組織有那種財力可以在此作弊。

期貨
買賣雙方事先約定在未來的特定日期以某價格買賣某物並先給付保證金的一種交易最初設立的目的在於產業主希望能藉此避免可能的價格波動風險,例如某菜農A希望將剛播種的菜以一斤20元賣出,但有可能天氣好大豐收,導致菜價嚴重下跌,於是他在期貨市場約定在收成時賣出,可是投機者B認為今年會豪雨成災菜價必然會漲過20元,所以他在期貨市場買入投機;在這個例子中最後若是天氣大好豐收,菜價跌到10元,B仍須在收成時以約定價20元買入認賠,而最後若是豪雨成災菜價漲到30元,A在收成時也必須履行20元的價格認虧出售。 對農夫(業主)來說,這是一種避險的手段,而對購買者來說則是一種投機工具。 當然B也可以在收成之前就先把契約賣掉直接獲利,而不是真的買菜。

期貨種類
從農產品、金屬、能源到各式金融商品都有期貨市場。

期貨風險
期貨是一個零和市場,由於約定在未來日期買賣,時間到了就必須執行交易,不像股票跌了你可以硬是抱著等它漲回;在這裡,你賺的錢一定是別人輸掉的。 光是不能長期持有這點,購入它的固有風險就遠比股票大。 另外,期貨是現有衍生性商品中槓桿力矩屬一屬二大的,股票有40%的融資自備款下限,期貨卻只要10%,這造成期貨容易大賺更容易大賠的特性。 仔細想想你會比菜蟲更清楚菜價的漲跌嗎? 你會比金融法人有更多內線消息嗎? 期貨的最大缺點之一就是主力太容易作弊,甚至有些期貨契約乾脆了就寫明交易所可以依據市場狀況單方面變更契約內容與交易條件...

選擇權
是指買進或賣出能在某時間依約定價格買進或賣出某現貨的權利,買方及賣方各因其對市場的看法買進或賣出不同的權利,例如你看好市場大漲你可能會買進買權,到期之後若是真的大漲你就可以執行買權(以極低的價格買進大漲後的股票)或售出你的買權,但相對的若你到期後不執行買權,就會完全損失權利金。 另一個狀況,若你是選擇權的賣方,你就是期待買方最後不會執行該權力你就可以無成本的取得這些權利金,若是像上述大漲之後買方執行權力,那就是賣方必須負擔便宜賣股票給買方的責任。

買權有絕對優勢?
由於選擇權的權利金極低(平均只要5%左右),槓桿力矩極大但風險上買方似乎沒有承受到太多(最多也就是權利金的損失),大半都由有義務的賣方承擔,那誰還想當選擇權的賣方呢? 實際上選擇權的賣方是看準了股票市場大多數時間是在盤整,真正漲暴與暴跌的時間點其實很少,選擇權的買方要是收益沒有大過權利金的話即使行使買權對賣家來說仍是賺錢,更何況多數買家的買權不一定有機會行使。 例如我預期現值100元的A股一個月後會大漲而向甲買進一個月後以100元買進A股的權利,並支付5%權利金5000元。 一個月後A股只漲到101元,也就是即使我執行買權對賣方的甲來說他還是賺了4000元,而且如果我預期錯誤,股價下跌,那就是權力金的絕對損失。 況且賣方也不是笨蛋,選擇權是相對市場,如果明知道是要暴漲,可能根本找不到願意賣買權給你的賣家! 另外如果是以個股為標的物的話,賣家可能是大戶作手,只要他在特定日期前用自己的錢去拉抬、削弱股價,到頭來你還是承受大錢吃小錢的絕對損失。 所以即使你是買方,還是有不輸期貨的風險,不能因為權力金額小就等閒看待損失,而賣方就是在無成本賺錢的前提下,背負極大的風險。

操作
在操作上選擇權的複雜性可能是最高的,有買進買權、買進賣權、賣出買權、賣出賣權等多種操作。 賣方需要為其出售賣權繳納保證金,而買方則是在購買買權時須付出權利金。

避險
選擇權有一個我個人認為特別亮眼的亮點是它可以做為股票市場的避險措施,例如你看好現價10元的A股有長多的趨勢但近期一直處於下跌整理,你就可以買入A股的同時也買入A股的賣權(或賣出A股的買權),這樣一來即使短期A股下跌選擇權的獲利也會守住股票投資的短期損失,而股票本身則是可以長抱的,如果預估錯誤股票一買入就大漲那也是權利金控制內的損失而已,股票本身的獲利就可以抵銷,長抱還有股利收入。

認購權證
在概念上與選擇權幾乎一樣,但是認購權證的賣方固定為券商或特定發行之機構,券商發行某權證並設定其標的物個股在特定日期前上漲到(或超過)指定履約價時,可以依履約價向券商購入股票或取得現股價-履約價之差額。 也就是說概念上跟選擇權的買入買權沒兩樣,只不過賣方是券商,但是認購權證的發行價格約為股價的25%比選擇權貴的多,要賺到價差高過權證成本的難度也相對大幅提高,但是當到期股價低於履約價卻是一樣會把權利金(權證)吃掉的,而且認購權證的流通性、契約期間選擇(認購權證是一年以上兩年以下,選擇權是九個月內多種期間)、透明度均較選擇權差,唯一好處是個股選擇權以2000股為一單位而認購權證則是不固定股數較為自由,對法人購買者來說控制上比較自如。 買入買權於認購權證的關係,等同於買入賣權相對於認售權證的關係。 我想對多數人來說不管認購認售,權證只能做為避險工具(因為發行穩定性比選擇權賣權好),如果要當投機工具,那不如就買選擇權就好。

黃金
這就不用多說了,黃金長久以來都是人類對抗通膨、國際動亂的共同認可支付、避險工具。

房地產
就是土地跟房屋,在主流投資工具裡就只有房地產是具有可直接使用的特性,亞洲人尤其華人特別喜歡投資房地產,我們的住宅自有率在老外看來是頗匪夷所思的高,他們可能不能理解,多數人購屋不是為了置產,而是為了滿足心中的安全感。 我的看法中,房地產是一個相對非常複雜、高單價、流動性差且透明性又不佳的投資標的,不管你是要自住等增值或出租,要考慮的問題都非常多,不過也有人正因為這些困難的門檻還有資訊的不對稱而喜歡房地產的投資。 以財務槓桿來看,如果你的信用沒有特殊問題,一般是30%左右的自備款,在加上住宅一般單價高,算是高力矩的投資工具,這也是有人偏好的原因之一。

投資型保單
其實我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在這裡放這個項目,因為投資型保單是「保險」而不是一種投資,但很多人一直誤會了這一點。 投資型保單在運作上是將你的保費帳戶開立投資功能,然後將一部份你繳的保險金挪去投資我們選擇的基金,承保的前幾年大部分的金額是用作保險金的,越後期才會將越多金額用於投資,但是還是要扣除保險金成本且會隨年齡提高。  而你的投資結果將會直接影響到你這張保單的價值,如果你的投資失利你的保單也就會跟著大打折扣甚至提前失效。 我個人認為保險本身就是在替你承擔風險,你又拿它去冒投資風險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我覺得投資型保單唯一的好處是對於不習慣儲蓄以供投資的人,可以養成好的儲蓄習慣,聊勝於無,如此而已。

以上是我個人讀了一點書後筆記的主流投資工具的筆記,有任何錯誤歡迎指證!
參考資料除了網路之外特別推薦《投資工具入門學習地圖》這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