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Critic】Rich Dad Poor Dad

《Rich Dad Poor Dad 富爸爸窮爸爸》

要選十本對我影響最重大的書,我想這本應該可以排上前三。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間相對來說真的是很晚,那是在大2的暑假,我上完(或者該說睡完?)早上補習班的課,吃了午餐之後跟平常一樣閒晃到光南看看書。 我隨性的拿起了這本久仰大名卻一直沒拜讀過的書,看著看著我翹掉了下午的課...

我還記得我最早看完第一章時的感想;『老天! 這傢伙這樣批判、消費自己的親生父親也太不厚道了吧? 有錢人果然他媽沒心沒肝又沒肺,頭跟屁股還可以互換。』

不過書中的許多觀念看法跟我很合、許多提問勾起了我的興趣、許多概念讓我有被點醒的感覺,所以我繼續讀了下去;還好我繼續讀了下去,這本書成為了我個人理財觀念的啟蒙書,它解釋了很多迷惑、很多現象。 在這裡我會詳加記述我認為書中最精闢觀點,還有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 主要是在交代本書的由來,由於作者特殊的人生際遇,讓他得以比較兩種人生觀是如何造就富爸爸(他朋友的爸爸)與窮爸爸(他的親生父親)如何造就他們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不得不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許多觀念都與窮爸爸是相同的,儘管有些連我自己都有意識到這個觀念有問題、有矛盾,但在此之前我沒有機會透過富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富人之所以富有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一章 展示了許多富人與窮人的觀念衝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我們付不起」、「你以為我是凱子嗎?」同樣的話我不知道聽父母說過多少遍,但是富爸爸有截然不同的思考「該怎麼做才能付得起?,難怪他會有錢,光是這樣的思考不同就解釋了太多事情,窮人所以貧窮並不是因為政府無能、有錢人邪惡、缺乏際遇或其他藉口,窮人貧窮是因為他們對自我的詛咒,他們不了解自己有所選擇。 而且更糟糕的不是在他們自己,而是對他們周遭的人尤其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只要談到錢父母的臉上就會蒙上一層陰霾,聽父親談論有錢人如何用卑鄙的手法壓榨、欺騙他人,造成從我們從小就把錢跟負面情感連結在一起,好像有錢就是一種原罪,有錢人一定很邪惡,但那就是事實嗎? 或者應該說,就算那是事實,那重要嗎?

第一課 也是最難的一課,我看了五次書之後才自覺有小小的理解,何謂有錢人不為錢工作? 富爸爸的訓練又有什麼目的?

如果有錢人不為錢工作,那有錢人為了什麼工作?
有錢人為了機會和快樂工作,能在未來賺得更多錢的機會或在工作中尋求快樂與自我實踐。為了獲得機會他們願做短期的犧牲,充實自己。

富爸爸的訓練又有何目的?
這個部份我真的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才推敲出一個合理並且讓我自己滿意的答案,首先他以30美分雇用他們,目的是要讓他們理解為錢工作的痛苦,如果他們接納痛苦,那便注定貧窮,當他們決定改變、不願接納痛苦就進入了第二課,無償工作,目的是要強迫他們去尋找工作中除了錢之外的機會與價值,而他們最後也做到了。

第二章 除了第一課的課程主軸之外,還有兩個我認為特別值得一提的重點,分別是富爸爸的態度,還有跟本書同時暢銷的新興名詞「財務自由」。

富爸爸的態度
當羅伯控訴30美分的工資時,富爸爸回答他:「你最好改變一下觀點,停止責備我,你是不是以為我有毛病? 如果你認為我有問題,你得想辦法改變我;相對的,如果你認為問題在你,你就必須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大多數人認為世界上的人除了自己之外都該改變。但我要告訴你,改變自己比較容易。」,這就是富人的處事哲學,富人優先檢討自己,用理性看待問題、動腦筋解決問題並發現其中的機會,所以每個挫折都令他們更睿智而堅強。相對的,窮人在問題中投入了太多負面情感並且將別人的責任擴大,不解決只抱怨,每個問題又帶來更多問題。 富爸爸並沒有一開始就教他們如何去尋找機會,而是讓他們體驗自己有所選擇。 因為尋找機會的財商需要長期訓練,而要了解自己有所選擇卻只需要親身體驗一次。

財務自由
許多人相信它能將人類從生存的恐懼中解放出來,但經過我反覆閱讀、思量之後我認為並非如此。 財務自由或許真能舒減生存的恐懼,但恐懼與貪婪是不可能真正終結的。 窮人受恐懼驅使而賺錢,又受貪婪控制買入負債,而富人利用情緒幫助自身行動,利用恐懼賺更多的錢,因為貪婪投資更多、計算更清楚;所以與其說是財務自由終結了恐懼,不如說是接納恐懼的人最終才能達到財務自由。

第二課 資產與負債
這是最簡單但又最有用的一課,當初我在光南讀完這一章就付錢買書了。 高職我讀了兩年會計,再加大一又讀了一年,三年讀下來我對會計跟現實世界有什麼關係的領悟,還比不過看這本書3分鐘。 資產就是會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而負債就是會把錢從你口袋拿走的東西;富人購入資產,而窮人購入負債卻自以為是資產。 一個簡單的概念卻解釋了很多事,為什麼有錢人買的房子幫他賺進了更多房子,窮人買房子最後卻被法拍? 因為有錢人能夠衡量購買這棟房子究竟會成為資產或是負債而窮人沒辦法。 有錢人能夠計算再加上貸款、稅務還有各式費用之後這棟房子是否能替他賺進收入(不管是以租金的形式或增值的形式),而窮人買屋只是為了一種不想當無殼蝸牛的無聊情感,在自住的前提下沒衡量收支,甚至沒有比較租屋是否更划算,購買了負債而渾然不自知。 最糟糕的是這種基本訓練整個教育體制都沒有,課本告訴我們房子就是資產,大家也就這麼相信了,而沒有注意到這麼簡單卻重要的陷阱;定義資產不該用詞語而是用數字。 資產創造收入,收入能購入更多資產,富人生存在這樣的正循環中所以更富。

第三課 職業並非事業
職業就是你去賺錢,而事業就是你的錢替你賺錢,做為職業你必須長時間的出席,而你的事業則是你擁有它,但大多數時間由別人來經營管理,簡單的說,職業意味著你必須盡力工作讓別人發財,事業則是別人必須盡力工作讓你發財。 所以你的事業不一定是創業,也可能是其他任何能替你創造被動收入的投資。 如果你想要在財務上獲得成功,短期上或許你需要一份職業,但長期來說你必須關注你的事業。

第四課 稅收與公司
這一課的重點主要再講稅收的由來還有公司的概念與優勢,對我而言收穫最大的反而不是了解稅收的歷史或成立公司的好處(諸如,避稅、法律庇護等...書中也僅是略提而已),對我來說,讀這類自助書籍,對大的收穫莫過於價值觀衝突。 小時候我們就被教育有錢人都很邪惡,像羅賓漢這樣的義賊,是在為百姓謀福祉,我們被訓練成認為劫富濟貧是正確而理所當然的,富人就該負擔更重的稅。 但事實上大多數的富人之所以有錢,並不是靠卑劣的手段,而是靠自身的努力打拼來的,劫富濟貧無疑是懲罰努力的人而獎勵懶惰的人。 而且富人絕不會讓自己辛勞的結晶輕易被拿走,他們會想盡辦法避開稅賦,而這些稅賦到頭來卻壓在中產階級的頭上。 簡單的說,制訂法律的人,到底還是那些富人與當權者,要是你不會替自己留後路嗎?

第五課
主要再講作者的投資實際經驗,內容是頗有參考價值,但打上來就顯得太流水帳了。

第六課
標題下的跟第一課一樣讓我覺得很怪,內容主要在講理解商務運作的重要性;你或許能做出比麥當勞更好吃的漢堡,但是你很難賣得比麥當勞好吧?

第八章
課已經上完了,剩下的是課外補充,這章主要是講容易碰到的典型困難,我認為這個部分應該要自行閱讀。

第九章 關於行動
講關於實作的五個步驟,大部分的內容在其他各式的自我成長的書都看過太多遍的,但有一點是我前所未見的,就是優先支付自己。  優先支付自己不是領到錢就先去吃一頓好的(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真的以為是這個意思),而是將收入優先做購入資產的考量,而不是優先拿去支付費用;當然,這本書不是要勸你不付錢然後被斷水斷電或抓去關,而是養成一種最後才支付費用的思考習慣,優先購入資產可以養成投資的自主紀律與習慣,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達到富有,並且書中認為對於待付費用的壓力會激勵我們的財務智商,想出更多獲得收入的機會,找到更多減免費用的方法,或者在最低限度下;努力去賺取更多收入。 富爸爸的看法是我寧可讓銀行跟政府氣得跳腳,也不會虧待我自己,這就是優先支付自己的核心意義

為了寫這份評論心得我又看了這本書一次,加起來已經是第五次精讀了,可是每一次讀都有一點新的體會。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簡單扼要而字字珠璣,我認為有心希望富有的人都應該至少要去借來看看,在此再次推薦這本書,也感謝你閱讀我的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